悠久的历史
梧州六堡茶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传,明代嘉靖年间,广西梧州一带的茶农为了应对当时倭寇的侵扰,将茶叶压制成紧压茶,便于携带和运输,从而诞生了六堡茶。
独特的风土条件
梧州六堡茶产区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云雾缭绕的五岭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五岭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为六堡茶提供了独特的风土条件,造就了其浓郁醇厚的口感。
梧州红水河水
梧州六堡茶的制作过程中,离不开梧州红水河的水。红水河水质清澈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对茶叶的生长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用红水河水冲泡六堡茶,茶汤色泽红亮,香气浓郁,滋味甘醇。
日晒雨淋制茶工艺
六堡茶的独特滋味离不开其独特的制茶工艺,即日
六堡茶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与普洱同为千年古茶的还有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六堡茶,随着六堡茶的文化定位被定位为喜庆吉祥的“中国红”,近些年六堡茶在茶叶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犹如一匹黑马一跃而起,不少茶友纷纷开始品尝收藏六堡茶。 那么六堡茶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得我们去关注追捧呢?一、四大品质六堡茶产地位于北回归线北侧的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这里年平均气温21.2℃,有331天是无霜期,年降雨1500毫米。 六堡镇属于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六堡茶的茶树多种植在距离村庄3—10公里的山腰或峡谷上。 六堡茶是广西梧州最具浓郁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名茶,因其成品茶颜色是黑色,便把六堡茶归类为黑茶之一,有着“红、浓、陈、醇”四个品质,六堡茶外形条索粗壮长整不碎,色泽为黑褐光润间带有“金花”(即生有黄色菌类孢子),成品多为篓装紧茶紧结成块,冲泡出来的茶汤汤色红浓明亮,不仅香气陈醇而且滋味浓醇甘爽,叶底红褐或黑褐色等特点。 二、五大功效1、调节血脂,降低血压茶叶因为特有的茶氨酸成分能使多巴胺神经元活化,从而起到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专业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当血脂含量高会使得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引起动脉粥状硬化形成血栓,而此时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类能使血管壁松驰,血管舒张了血压自然就会下降,不仅如此连茶色素也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 2、美容养颜,延年益寿六堡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具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还富含有儿茶素类、茶色素、黄酮类、维生素C、维生素E、D一胡萝卜素的抗氧化物质。 而且六堡茶中的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以及含量较多的复杂类黄酮都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 3、暖胃养胃,清理肠道六堡茶属于碱性食品,它能中和胃内过多的胃酸避免了在饥饿时的胃部发生绞痛。 六堡茶经过发酵后茶性温和正对上了胃喜燥恶寒的“胃口”,所以胃不太好或有胃病的人群喝六堡茶对胃部无刺激作用。 六堡茶还能改善我们肠道中微生物环境,有治疗肠胃不顺的功效,我国民间素有利用老六堡茶来治疗痢疾腹胀不消食的传统方法。 因为六堡茶茶中所含的鞣质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肠类杆菌、肉毒芽杆菌、荚膜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抗菌作用,不仅如此它对皮肤粘膜还有保护作用。 具有收敛作用的茶单宁能增加肠管蠕动能力,因此六堡茶还具有治疗便秘的效果。 4、祛湿清热,解腻除脂因为六堡茶原产地位处于广西地带湿度大,六堡茶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为了适应环境,本身具备了抗“湿”的能力,再经过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后,便有了清热祛湿的功效,对解热毒振阳气祛湿邪有极大帮助。 而且六堡茶还有高于其他茶类的还有脂肪分解醇素,所以六堡茶具有很强的分解油脂油腻功能,也具有能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血尿酸高的功效。 5、营养丰富六堡茶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外,还有大量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E,特别是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的茶多酚可以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而且茶叶成分中也含有胡萝卜素,在肠壁和肝脏的作用下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而维生素A具有滋养眼睛缓解眼睛疲劳起到预防夜盲症的作用。
六堡茶背后的历史文化
早在明朝时,苍梧(即现在的广西梧州)已经为两广重镇,苍梧辖区内有头堡、二堡、三堡一直到六堡,均产茶,其中以六堡所产最优,因此后世都称六堡茶。 现在整个苍梧县乃至贺州、蒙山等地都有六堡茶毛茶生产。 六堡茶在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名茶,成为贡品。 而其中以六堡当地的一个山冲—下头茶最出名。 据考证,广东的茶商到六堡收茶,把当地方言“下头”听成了“虾斗”,因茶品优异,回去后大肆宣传,“虾斗茶”的名气越来越大。 六堡茶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六堡是老百姓的茶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与大众的生活很近,但名气大的茶却离普通人很远,有些甚至几千块一斤。 而六堡茶例外,在六堡的产地梧州,两三百块一斤的六堡茶随处可见,而且是正货。 六堡茶就是老百姓的茶,这与两广的“早茶”文化息息相关。 两广“喝早茶”名为喝茶,实为亲朋好友相聚聊天,泡上一壶茶喝两三个小时最正常不过。 因此,普洱、六堡等耐泡的黑茶类在当地非常流行。 广州、梧州的茶楼随处可见,而喝茶的氛围已经从当初的早茶发展至“太子茶”(意为早上10-11点才去喝茶),夜茶(茶楼营业至凌晨1点),可以说是全天候不停歇。 六堡茶就有这样的品性,不用讲究冲泡技巧,从第一泡到十几泡,色不衰味不减。 甚至在日常的家中,把六堡老茶婆放保温水壶里,可以喝一天。 六堡是当药用的茶岭南地区喜欢喝“凉茶”,就是喝中草药熬的水。 街上的凉茶铺比比皆是,各家各户也喜欢自己煲凉茶。 凉茶最注重降火和祛湿两大功能,但凉茶毕竟是中草药,而六堡茶对祛除肠胃的湿气有奇效,比中草药熬制的凉茶温和以及便捷。 因此,普通人家把六堡茶作为祛湿解暑释乏的日常生活饮品,经常喝酒抽烟的人也喜欢喝六堡茶作保健之用。 经农科人员检测,六堡茶的茶多糖含量大约是普洱茶的一倍。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血栓等作用)同等嫩度的鲜叶,分别加工成红茶、绿茶和黑茶,其茶多糖含量则以黑茶最多,绿茶次之,红茶最低。 叶片越老茶多糖含量越丰富,而六堡茶正正有用老叶的传统。 六堡是蜚声东南亚的茶六堡茶属黑茶类,讲究年头越久越珍贵。 如果在国内遇到商家说自己的是陈年六堡,已经有三四十年历史,大多数是忽悠,但是在港澳地区和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国家,倒是真有可能碰得到,甚至年份更久远的也有。 这与六堡茶特殊的出口历史有关。 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 中国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 (也有很多是被人口贩卖到那边的,俗称卖猪仔)初到南洋水土不服,矿工常常生病,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清朝闭关锁国期间,广州十三行才有出口资格,于是大量六堡茶用箩筐运输,到香港和马来西亚再分装。 因此六堡茶在香港和南亚地区享誉盛名。 (现在梧州本地卖六堡茶还保留着放在大箩筐里的传统)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六堡茶的生产基本停滞。 解放后土改和建立生产合作社,大量六堡茶树被砍掉,一直到1953年中茶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对六堡茶的工艺进行改良,逐步创建了六堡茶的现代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在六堡茶“厂茶”和“农家茶”分歧的肇始。 因为历史的原因,六堡茶老茶树甚少能够保留下来,大多数是八十年代以后重新种植的。 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当地一直把六堡茶当药用,因此都有小规模的生产。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当地真正的老茶,不过数量很少。 普洱茶宣传成功后,在工艺上属于近亲的六堡茶也搭上了顺风车,逐渐受到市场追捧。 现在,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上升,国家已经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与云南普洱茶齐名的黑茶。
六堡茶简史(2):六堡茶的兴盛
最近经常有茶友问到六堡茶的历史,尤其是作为侨销茶畅销东南亚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为此,六堡茶之家对六堡茶的发展做了梳理,厘清历史现实与当下,内容包括六堡茶的诞生、兴盛以及现代六堡茶的复兴,分三期连载,讲述六堡茶那些曾经的过往。 另外,文末附有六堡茶简史图,方便大家阅读哦!1?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梧州水路运输发达梧州地处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与粤港澳一水相连,自古以来,交通以水路为主。 浔江、桂江在市区内汇合而成西江,而西江流源长远,上游一直延伸到云南、贵州,下游则经广东注入南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梧州水运上通邕、柳、桂,下达粤、港、澳。 古代,中原北货南运,岭南南宝北贡,使节行旅,军输漕运,大多经水路过梧州。 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正式生效,是年6月4日梧州正式对外通商,大量的资本、移民涌入梧州,工厂、平码行、银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开放后的梧州港,极大地方便了外国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 ▲旧时繁忙的梧州港清末至民国,轮船穿梭往来,来自各国的时钟、搪瓷器皿、铁钉、毛巾、玩具、香烟、火柴、火油等商品和原料,沿着西江源源不断地运到梧州,而广西及两江流域山区的农副产品亦反向流往梧州,当时轮船载着货物从梧州出发,只需一两天时间就可到达广州或香港,然后转口外销到国内外。 兴旺而便捷的水路,奠定了梧州交通的重要地位,六堡茶也在这时通过这条黄金水道开始外销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 2?华工的大量需求晚清后的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迫于生计,大批华工开始“下南洋”谋生活。 早期的华人主要来自三个地方,一是潮州的客家人,二是闽南的安溪人,三是南方的两广人,各自家乡的茶随船被带到了南洋各地,与武夷茶、铁观音不同的是,六堡茶一开始是被两广人当作生活必需药品随船带出去的。 华工进入南洋各地后,主要从事开矿、种植、制糖等体力工作,尤其在锡矿区,华人矿工高度集中。 马来西亚气候湿热,多有瘴疠疫疾,而锡矿洞内的却是湿冷凛冽,华工们每天都得忍受气温冷热巨大变化的煎熬,洗矿工更是要饱受长时间双脚泡在溪水中上热下湿的苦役,水土不服,恶劣的劳作环境,以及体力透支的劳累,使得华工们常有中暑、风湿、痢疾等风土病发作。 此时,矿工们发现那些常喝从家乡带来六堡茶的人很少得病,六堡茶因此而被注意到。 ▲锡矿山里六堡茶▲南洋种植甘蔗的华工,饭罐茶桶是每天的标配价格低廉耐泡的六堡茶茶性温和,还具有消暑祛湿,调理肠胃的功效,很快便在矿区中流行起来。 当时锡矿供应茶和饭,煮六堡茶是矿区厨役每天都要做的事。 他们一大早先用柴起火煮一大铁锅水,之后抓一把六堡茶投入大缸里,待铁锅的水煮沸后倒进缸中闷茶,然后矿工们排队每人领着一壶茶方才进入矿山。 据说当年矿场如无提供六堡茶是招不到工人的。 随着使用量的增大,华工们随船带去的六堡茶满足不了需求,大规模的茶叶贸易成为必然,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也正是这段华工的血泪史,成就了六堡茶热销的辉煌时期,使六堡茶的发展达到了明清以来的鼎盛时期。 ▲现如今的合口码头当时六堡茶的主产区,茶园漫山遍野,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产量相当高,其他如梧桐、高枧、大宁等地也有相当规模,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每到采收季节,来自广州、佛山的茶商便在六堡合口街开设分号、茶庄,也有直接开秤收茶,最高峰时大小茶商多达数十家。 茶农把加工好的毛茶都集中到合口街,经过筛分、分级后,统一用大箩筐装好,从码头装上尖头船,再经梨埠、封川装卸到大船中转运回广州总号,到达广州后六堡茶会再进行一次加工才发往港澳及东南亚。 1940年编修的《广西年鉴》统计数据显示,1935年,广西出口的茶叶达到1128.95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销往东南亚地区的六堡茶。 3?六堡茶是香港茶楼必备的茶品同期,虽然六堡茶通过香港中转发往海外,但也有大量六堡茶走进了当地的消费市场,融入香港居民的生活当中。 六堡茶被香港茶楼大量地消费,与当地人口的增长及岭南文化密不可分。 自1840年香港开埠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不少来自内地的人员。 据《香港经济史》记载,1941年日军进攻香港前,总人口达164万,是1898年的5倍。 早年移民香港主要以福建和两广籍人士为主,这就决定了茶叶消费大部分是黑茶、乌龙茶和白茶,同时,作为岭南文化一部分的茶楼文化也随着他们的到来而在当地兴盛,加上人口的激增,推高了茶叶的本地消费。 ▲已有百年历史的香港茶楼老字号“莲香楼”因价格低廉、适合中低收入人群消费,六堡茶在那时成为香港茶楼必备的茶品。 据1945年编修的《广西农业通讯》记载:“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战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 ”可惜,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1938年至1941年,广州、香港的相继沦陷,六堡茶水路通道完全受阻,虽有行商冒死穿越封锁线,但出口仍受到严重影响。 此后,随着外销市场东南亚各地被日军侵占,六堡茶的出口基本断绝,许多茶庄因此纷纷遭到停业或倒闭,产销一落千丈,销售几乎停顿。 一直到1949年建国之前都停滞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许多茶园荒芜,六堡茶产业元气大伤。 一张图读懂六堡茶的历史